2025年7月,国内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因一款名为“徽风皖韵金映十六城”的安徽主题周边产品陷入舆论漩涡。该系列金贴中,六安市的拼音被标注为“Liù ān”,规范读音应为“Lù ān”。这一错误迅速引发网友热议,被指“漠视地方文化传承”。
拼音之争:历史读音与现代规范的碰撞
六安的“六”字读音争议由来已久。其名源于西汉“六地平安”的典故,古汉语中“六”属入声字,方言中保留“lù”音。尽管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5版曾删除该读音,但六安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要求保留旧音,以彰显文化独特性。此次事件中,霸王茶姬不仅误标六安读音,还将阜阳的“阜”字标为第三声“Fǔ”(正确读音为第四声“Fù”),安庆、马鞍山的拼音未标注声调,出品牌在文化审核环节的严重疏漏。
面对舆论压力,霸王茶姬迅速采取行动,收回错误金贴并下架相关产品,部分门店甚至撕毁已上架周边。这种“亡羊补牢”的态度虽获部分认可。
文化学者指出,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,承载着集体记忆。六安市民曾多次呼吁保留“Lù ān”读音,认为其是“家乡的符号”。霸王茶姬的错误不仅误导消费者,更伤害了地方文化认同感。此次事件折射出国内商业品牌在文化传播中的普遍困境:追求流量时忽视文化内核,导致“文化减法”现象频发。
破局之道:从“纠错”到“文化共建”
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,品牌需建立三重机制:其一,引入地方文化专家参与产品设计,如邀请六安历史学者审核地名标注;其二,深化文化研究,而非仅停留在符号化表达;其三,搭建公众沟通渠道,将文化传播转化为双向互动。例如,可推出“地名故事征集活动”,让消费者参与文化解读,增强归属感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