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多数人还在追逐“专升本”时,国内一股“本升专”潮流悄然兴起。2025年,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、青岛技师学院等多所职校开设“大学生技师班”,专门招收本科毕业生,部分专业甚至出现“本科生专科考场”的现象。这届年轻人正用行动证明:学历只是标签,能力才是硬通货。
案例聚焦:从白领到蓝领的转身
西安90后刘明的故事颇具代表性。这位独立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,曾因求职受挫转行做辅导员,最终选择到青岛技师学院重读汽修专业。他的选择并非个例:该校“订单班”承诺“免学费、包就业”,吸引大量本科生“回炉”。然而,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——刘明发现,所谓“校企合作”仅发放一件企业工作服,实习时更因“外包合同”缺乏保障,8名同学中3人已离职。
深层动因:对抗35岁焦虑的务实选择
调研显示,63%的“本升专”青年出于“职业转型”需求,28%为“兴趣驱动”。长河的经历印证了这一趋势:这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,在房地产寒冬中失业后,转而学习多媒体制作技术。他坦言:“职校教的是‘吃饭的手艺’,比本科理论更实用。”
专家指出,国内制造业升级催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,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,导致“本科生干不过专科生”的尴尬局面。职校的“短平快”培训模式,恰好契合年轻人“快速变现”的诉求。
未来展望:技能认证体系亟待完善
尽管“本升专”现象反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,但也是职校教育的短板:教材割裂、师资经验主义、校企合作流于形式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需建立“学历技能”双认证体系,如德“双元制”模式,让技术人才获得与学术人才同等的社会认可。
这届年轻人的选择,是对“唯学历论”的无声反抗。当职场内卷加剧,他们用脚投票,走向一条更接地气的成长之路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